毽球队播撒快乐种子
2007-01-30 14:19 中国体育报

    走过北京丰台区芳群园社区的一个小健身广场,常能远远地就听见在一个角落里传出诸如“好球”、“漂亮”之类的赞美之词,慢慢地走近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玩得热火朝天的踢毽者。在面积有限的健身路径旁边用白石灰画出了一个毽球场地,拉起个网,这群毽球爱好者踢得忘乎所以,热汗淋漓,叫好声声。如果是在上午,则是另外一部分人围成圈踢。外人看出的仅止于此,谁会看得出这小小的毽球网罗了八方人士。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小小的毽球让之前互不认识的他们走到了一起,组成了这支方庄毽球队,享受着共同的健身快乐。

    来自北京土生土长的工厂工人、离退休老人,来自甘肃的打工妹,来自东北的开公司的老板……水平有高低,快乐却不分彼此。“我们原来都不认识,现在关系铁着呢。”教练尹新生自豪地说。记者采访的当天,踢毽的一群人听说一个毽友感冒了,马上吵吵嚷嚷地要去家里看望。尹新生是北京一家纺织品公司的职工,也是这支毽球队伍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技术好又有一颗热心肠的他被尊为教练。目前已经有30余名队员的毽球队2003年建立。“当时,踢毽的人也有十几个,后来有人搬家走了,有人退出,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也还不错。”尹新生说,令他高兴的是,那些搬走了的也把毽球的“种子”带到了别的地方,毽球队无意中成了播种者。

    记者见到杨红时,她刚踢完毽,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来自甘肃的杨红是一名保姆,去年3月份找到了目前的工作———看护老人。在带老人到小广场晒太阳的时候,她看到了毽球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她就利用看护老人的间隙开始了踢毽。“开始我都踢不着毽子。”杨红说。而现在她在围圈踢的时候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脚法也很多变了,不时受到大家的赞扬。这时的杨红很开心。

    毽球队里还有一个开服装公司的老板,他坦言,“室内的健身房空气太差,又没人作伴,还不如这里。”在中央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担任号手的老李因为家在附近,在这里踢了两年多,感受最深的是原来的大肚子变小了,肥胖的身躯不见了,他现在的口头禅是“要减肥就踢毽。”在毽球队,快乐是相似的,但每个人的快乐故事是不同的。

    在去年举行的北京市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毽球比赛中,方庄毽球队跟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一起组成的队代表崇文区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男团第四。如今,在北京的毽球圈里一提起方庄毽球队,几乎尽人皆知。

    队员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一个环境好点的场地,现在的场地不仅要受天气的限制,还容易和在健身路径上锻炼的人互相干扰。“只能寄希望于街道的帮助了。”尹新生说。      (曲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