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毽球协会的办公室内,“毽魂”两个大字悬挂在疏朗的客厅中央。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来自重庆、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花毽第一人”的邓丹。花毽(花式毽、翔翎),也就是民间经常所说的“踢毽子”,是我国一项传承至今的民族体育运动,深具技巧性和观赏性,从中又演变出了毽球等运动,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高手 又是裁判
“我不说,你们肯定看不出来我在军队待过。”乍看一下漂亮而有些“弱不禁风”的邓丹,几乎让人无法想象她曾是一名部队的文艺兵,虽然离开军队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她匀称的体态和利落轻盈的脚步,依然流露着一种军人特有的飒爽英姿。
一位从北京来的老师让邓丹在部队第一次接触到了花毽,当时花毽还仅仅是一个表演项目,9岁的邓丹则凭借其练习艺术体操和舞蹈的功底被选为花毽表演的5人之一,从那时起,邓丹便迷上了花毽,并一直坚持锻炼到现在。
“刚开始练基本功是很枯燥的,也就是要‘死练’。但是因为喜欢也就没想过放弃,所以我每天都给自己定下训练目标,一步步前进,直到每次练习都能够一口气踢3000至5000次才能保证基础训练的效果,只有练成这样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接触花样踢法之后仍然踢得游刃有余。”邓丹说,“当你开始接触到一些花样时,就越来越能够体会到花毽之中包含的深厚文化和无穷的乐趣。”
付出总会有回报,在邓丹的不懈努力下,现在她几乎包揽了全国花毽锦标赛、挑战赛,全国农运会等国内大小赛事中的所有金牌。2010年,邓丹还成功考取了花毽国家级裁判证书,她不仅在花毽赛场上成为“全国第一高手”,在花毽裁判队伍中也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权威人物”。
自编动作 热心推广
邓丹此次来到北京,主要任务是担任北京欲推出的第一批40人的花毽裁判员的培训“主教头”。同时作为目前推进花毽向社会传播的新力量,本次来京她也为花毽拍摄了一个宣传片。“我觉得花毽在北京的发展程度要比南方城市高出很多,这给了我一个机会为花毽做更多的事情。”邓丹说。
近年来,邓丹凭借着多年的花毽习练功底和比赛经验,不断为花毽项目的规范化、普及化做着自己的贡献。今年5月,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花式毽竞赛规则》便有她的一份功劳。此外,她也对花毽的服装、音乐、动作等包装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了让花毽比赛更具观赏性,从没有学过服装设计的邓丹,通过网络学习制衣知识,结合花毽特色,自己设计制作的比赛服装给人一种传统美与现代美相结合的视觉享受。
对于花毽未来的发展,邓丹有着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毽球能够走出公园、走向社会,最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体育项目走向世界,这是每个花毽爱好者所应该承担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本报记者 杨卓越 实习生李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