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市体育大会毽球比赛现场异常火爆
2011-07-14 15:14

  赛场上,6名队员三三成队,小小的毽球在两队之间飞舞;赛场下,观众围坐在场边,饮料瓶变成了拉拉队造势的工具;看台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左右翻飞的小小毽球上,议论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就是7月9日至10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市体育大会毽球比赛暨首届毽球公开赛的现场,来自北京市各界的35支代表队的187名运动员,让仅有两片篮球场大小的东高地文体活动中心异常火爆。

  说起“花毽”,我们并不陌生,每天在街头巷尾几乎都能看到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切磋“花毽”技巧,但是在北京市体育大会的舞台上看到毽球项目,今年还是第一次,为了适应更多毽球爱好者的身体条件和实际水平,在本次毽球公开赛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受到毽球爱好者们特别欢迎的新项目——平踢毽比赛。

  与普通的毽球相比,用于平踢毽比赛的“大花毽”相对比较“魁梧”,无论从羽毛还是底座来看,都比一般的毽球大一号,因而更容易控制,也更适合中老年人锻炼身体。在踢法上,与普通毽球讲究“踩毽”不同,“大花毽”更适合于节奏较慢、稳定性较高的“平推”踢法,因此在“大花毽”赛场上,更容易出现多回合的精彩场面。

  由于是全国首次推出平踢毽比赛,现行的比赛规则都还处在试行阶段,因此,无论是对于组织者还是参赛者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北京市体育大会毽球比赛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北京市毽绳运动协会秘书长师砚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摸索一条毽球运动的发展之路,更是在探索一条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之路。”

  据记者了解,毽球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唯一隔网对峙的项目,但是由于较高的技术要求,让很多喜欢踢毽的人对于毽球望而却步。“毽球真正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这项运动,更是这项运动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师砚芳现身说法,我们把毽球比赛的难度降下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毽球的比赛中来,为毽球爱好者搭建一个比赛的平台、交流的平台,也为毽球文化搭建一个宣传的平台,让毽球爱好者们在对抗中激发兴趣,在交流中提高水平,在比赛中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