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苇
毽球,作为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毽子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特别是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带动下,2008年小小的毽球也红火了一把。但是与其他项目一样,毽球也面临着后奥运时代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
近日,北京市体育总会、北京市毽绳运动协会特别召开了“新北京·后奥运·毽绳魂”北京2008毽绳运动发展论坛会,邀请专家学者、社会代表齐聚一堂,对此展开深入讨论。
竞技与群体并举
一项体育运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才能快速发展,那就是普适性、竞技性、强身健体性与体育的教育教化作用。而首当其冲的普适性,就要求体育运动必须面向大众,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
毽球运动的“门槛儿”过高,是论坛上与会代表们反映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团委书记刘旭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毽球难度过大,所以比赛与锻炼时,都不得不将毽球换为了较好控制、速度较慢的大毽,网子高度也有所降低。他认为:“毽球的发展也应该走两条路,一个是水平高的专业竞技路线,一个是大众化项目路线。在我们单位,毽球难度降低后,职工参与的热情都非常高,第一届毽球比赛就有24个队的200多人参加。”
代表们反映出的问题,北京市毽绳运动协会秘书长师砚芳也表示赞同,他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会让人习惯性地将事情做成一种模式,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发展。“毽球既然是一项群体活动,就要有群体活动的特点,要能够适应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他表示,北京毽绳协会2009年的工作重点就是走进学校、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乡镇,满足多层面人们的需要。
规则设置亟须改进
在80年代初对毽球进行设计时,有一句口号“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运动规则也需要不断改进才能适应项目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副主任公冶民认为:“传统体育项目如乒乓球也在将小球变大,也在改变,所以对于毽球这个新兴体育项目来说,也可以试验性地对规则进行修改。”
在比赛过程中攻防之间的矛盾是毽球规则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进攻太强,防守却很难回球。这不但直接影响比赛的连贯性与精彩程度,也会影响人们的参与积极性。对此,与会的代表们建议:“或许可以学习乒乓球把球变大一点,这样难度会降低一点,速度也没那么快,或者考虑在防守中允许手的辅助。”
其次就是项目自身的定位。目前毽球比赛多数都是三人一队进行比赛,应该是属于集体项目,但是它又模仿了乒乓球的规则,有单打、有双打,也有三人打。“到底是集体项目还是单人项目,规则上界定不是很清楚,这些都会制约毽球的发展。”公冶民说。
打造民族体育品牌赛事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经不陌生了,在现代社会只有打出特色牌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出彩出色。在国家体育总局不到100个的正式项目中,大部分都是国际型的运动项目,真正属于中国民族民间的东西很少,而毽球就是其中之一。
毽球发源于毽子,又不是毽子,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保持民族性,适应现代性”是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胡建国对毽球的定义,也是毽球的优势所在。胡建国认为,毽球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承载了非常深厚的中国精神与文化内涵,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火花。在这种优势背景下,毽球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项国际性优秀体育项目的实力,目前最为重要的是提炼出一个毽球的品牌赛事,也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起整个产业的发展。他说:“北京正在打造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名不副实,这也为毽球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加强各级协会、俱乐部的建设,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分级分类分段地开展各种各类毽球比赛和活动,最终形成中国品牌公开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