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小小毽球热畲乡
2007-01-30 14:17

毽球在脚上翻飞,笑容在脸上绽放。


毽球队在进行对抗训练


“倒扣翔翎”向对方扣球


精巧的毽球

    “磕、拐、绷,透腿腕;外落观蝶,踩莲藕。踏雪寻梅,单飞燕。”这句民谣浓缩了毽球的外观美和内涵美。1月22日,笔者踏访了顺昌县民族中学毽球队。

    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踢法……双方各3名队员在长11.88米,宽6.1米的场地上隔网相抗,比赛为“三局两胜制”,每局21个接发球,球球得分。在垂直高度为1.60米(男子)和1.50米(女子)的网前,每一方的3名队员要在4次内将毽球踢入对方场地,一个人仅能触球2次但可自传、自扣。接球、传球、扣球、拦网等防守进攻都必须用脚完成。一场比赛下来,不到30分钟队员们就满身是汗,头发在寒冬中冒着阵阵“白雾”。

    顺昌是南平市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山区县。教练郑云介绍,成立不到11年的民族中学毽球队是南平市唯一的一支毽球队,也是福建省平均年龄最小的毽球队,27名队员平均年龄不到15岁,却屡次在省级运动会上与成人毽球队的竞技交锋中名列前茅。

    畲乡毽球队的运动带动起周边山村群众踢毽子的热潮。由于这种运动占地面积小、器械简单、男女老少皆宜,如今毽球已成为畲乡群众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武夷新闻网)

中国毽球的发展

    毽球,古称蹴鞠,俗称毽子,相传“创自轩辕黄帝”,发展于汉魏,繁盛于唐宋,明清渐衰落。《水浒传》描写的高俅即以踢毽球为专擅,并因此受徽宗皇帝恩宠。现今发现关于毽球的最早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可追溯至汉代,在当时是一项作为练习武士的对抗性竞技训练项目,后分化为网毽、花毽。

    1956年,原广州市体委第一次举行正式的毽球比赛。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全国毽球邀请赛。1987年,中国毽球协会的成立,毽球运动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后每年一次的全国毽球锦标赛和职工、中、小学比赛已形成制度。2006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将毽球列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