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他们撑"安全网"--关注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
2006-03-09 08:57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2006年高度重视并解决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之一。一直以来在很多地方都颇为棘手的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该如何解决?谁为退役运动员架好这张“安全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对此给出了关切的思考。

保障体系尚不到位

    “从事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事业的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着求学、就业、疗伤等现实问题,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叶乔波对此表现出充分的关注。

    “对于运动员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群体,除要真正享受到和其他群体共同的利益保障之外,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经历了特殊的生命历程之后所要得到的利益补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功成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张振河均表示,“养老、就业、医疗,这三者一个都不能少,解决后顾之忧,较好的社会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从目前来看,对于运动员的任何一种保障都还不健全。张振河说,医疗问题是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运动员退役后的医疗按照目前一般的社会公共医疗标准远远不够,甚至微不足道。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不少退役运动员并不是马上就能找到工作。张振河表示,因为在役期间尚不完备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面临困难。全国人大代表、篮球国手陈鹭芸表示,像她们这样的国家优秀运动员各方面的保障目前来说还是到位的,但不少队员也表现出对受教育程度的隐忧,因为目前能够投入精力去上学的,更多的是二线运动员。

现行做法只是应急

    叶乔波表示,因“进门”时的先天不足导致了运动员在“出门”后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原有的工资津贴也在离队时停止发放。虽然劳动与人事部门再次介入并予以分配工作,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而是按照国有工人编制录用,其学业、再就业、伤残、保险、养老等问题在退役后逐渐呈现。

    解决这些问题,各地也有一定的应急办法,比如再就业,河南等省市从本省的财政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在国家发放退役金之后,对运动员进行再次补偿,但这些做法也都还没有明文的规定。“有时候我们靠的就是同情,有时候这些做法也比较随机”,张振河说,“这种临时性的补偿对家长和社会将竞技体育作为终身选择的热情减退几乎没有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表示,在目前制度尚不完备的过程中,采取一些灵活的做法也不是不可以的,包括从退役到找到正式工作前依旧按照原有的工资级别进行发放,但是这种特殊性不能始终这样无原则,因为对社会整体来说,登记失业还有一定的原则和办法,然后才是考虑救济。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首先要完善‘进门’机制,在运动员踏入专业队的初始阶段就享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就业、求学等保障机制,改变以往单一的津贴补助形式,”叶乔波表示,“这同时需要国家体育总局、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家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出台政策,给予积极扶持。”

    郑功成表示,保障运动员安全、分担其风险,首先是要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运动员也是从中的受益者,各个单位都应该依法为运动员参加各项社会保险。郑功成同时强调,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绝不能在退役后才开始,针对运动员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还应该有特殊的职业福利。其目的是为职业运动员提供更好、更优厚的福利。一是医疗,运动员医疗待遇应该有补充的医疗保障体制。二是补充的意外伤害保障机制,弥补普通的工伤保险之不足。三是补充的养老保险。       本报记者  曹彧  谢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