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光用坚强毅志将花毽踢上世界舞台[图]
2004-06-14 06:20

   

  从70年代起,张德光几乎每天都和毽友们在东单公园踢毽,作为自己一年四季传播花毽的场所。美国明星职业篮球队来京表演仅3天,3个早上却都到东单公园看张德光踢毽;著名"好来坞"影星卢燕多次慕名来京,与张德光切磋技艺……对张德光来说踢毽已经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继承民族体育传统,让花毽技艺代代相传。

  一九四六年三月生于北京,7岁开始学习踢毽,自幼以马唯一为师,进行花毽基本功的系统训练。上小学时就夺得过学校踢毽比赛的"记时赛"和"耐力赛"两项冠军。也曾练过跳高、跳远、足球、跑步、摔跤......等其它体育项目。但由于一次摔跤比赛被不公平地取消参赛资格,使得他不得不正视自己两臂先天不足的现实,从小好胜的他暗下决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也力争做到!"于是将自己对体育的全部热爱投入到了踢毽上。踢毽对平常人来说,难度就很大。对张德光来说难度就更大了。为此他用比平常人多一倍甚至几倍的功夫苦练,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0年代初又拜王永生为师,继续深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靠着他的勤学苦练、天资的聪明和才智,练成了一身绝技。他不光自己练毽,还以毽会友,走遍南北城各个花毽站点。就连天津的"四大名腿"、保定的几位毽坛新秀也都是他经常交流、切磋的对象。使踢毽技术目臻炉火纯青,令同行们刮目相看。

  从70年代起,张德光选用东单公园的芳草地,作为自己传播花毽的场所,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和毽友们在这踢毽。在"踢毽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继承民族体育传统。"和"毽坛自古就是义务传艺,让花毽技艺代代相传,让毽友们体质增强,要比金钱高贵得多!"的精神、宗旨鼓舞下,义务教毽近三十年。由于他不光有技,而且有德,为人厚道,先后带出了上百名弟子。不仅在东单公园向群众义务普及花毽技巧,而且到许多中、小学、工厂、部队的表演、辅导,并分文不取。

  张德光在几十年的毽坛生涯中,天天苦练、处处留心、广收博取、立意创新。借鉴了全国各地的花毽流派和其它艺术形式的技艺风格,为花毽赋予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感。并且正在刻苦钻研花毽运动的配乐课题。1993年初,他应邀带队去深圳参加"首届中华大庙会",就用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做花键表演的伴奏曲,而且请相声演员以幽默的语言加以解说,受到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演员的热烈欢迎。美国明星职业篮球队来京表演仅3天,3个早上却都到东单公园看张德光踢毽;著名"好来坞"影星卢燕多次慕名来京,与张德光切磋技艺,学习踢毽并拍下花毽基本功的录像片,向美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花毽风采。"我要努力传播踢毽这项技艺,争取让它跃上世界的体育舞台。"是张德光的奋斗目标。

  张德光虽然双手只有六指,但多才多艺;亲手制作的毽子在毽坛堪称一绝;一曲清雅哀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拉得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一手漂亮、间架饱满、法度森严的颜体书法,令行家赞叹不已。更可贵的是,他十分注重对花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写过"踢毽子五法"等作品及有关花毽的文章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过。是自古以来,能对花毽进行文字记载的寥寥无几人才之一。

  在花毽绝技上,张德光创新出不必剃光头就可以完成的"四面顶"套路和不用手扳的"青龙出水"(朝天蹬)。还创新出高空放毽高达15米,又稳稳落顶的"佛爷顶珠"、"出水芙蓉"等,让人不由自主地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