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看张玉宽踢花毽是表演,不如说是一种艺术与美的享受。一支雕翎花毽在他的脚上、腿上、肩上、头上旋转翻飞,令人不禁称奇。一位朋友给张玉宽做了一个这样的评价“张玉宽身体里流淌的不是血,都是毽儿”。 这位朋友的话一点都不夸张。自小在北京天桥长大的张玉宽,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踢毽,40年来从未间断过。小小的花毽从张玉宽童年开始就伴随他的左右,到他成为工作能手,到他谈婚论嫁,到他为人父,到他渐入半百。
张玉宽可以用盘、磕、蹦、拐、跳、落、拿、压八种技法,运用全身不同部位“踢”出上百种花样,连续踢上千次不让毽子落地。他独创的“太阳金钟罩”、“翔翎朝天”、擎天玉柱,每次表演都能博得满堂喝彩。
一个人有一项爱好能始终坚持,并且精益求精不易。能让一家人也有同样的爱好,而且也要精益求精的就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可张玉宽就是其中之一。
张玉宽的爱人张玉舫是清朝末年毽王张继圣的孙女,两人从小就一块跟张继圣学踢毽子,最后两个人不但都得到了张继圣的真传,也因为花毽成了恩爱夫妻。当两个人孕育出爱的果实的时候,张玉宽也不忘翔翎,他们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张灵,一则取灵巧、聪颖义,二则灵与“翎”也谐音。换句话说,张玉宽夫妻视花毽为自己的孩子,张灵是他们俩爱的结晶,更是花毽运动传承延续的载体,花毽、张灵都孩子,都是他的一生挚爱,在他的一带花毽没有失传,在他的孩子那里还要延续。
张玉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花毽的传人,花毽是中国的国粹,我不能让花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我要为把它传播到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中国人、外国人都认识花毽、学会踢花毽”。功夫不负有心人,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张灵勤学苦练、不但掌握了父亲教授的本领,还有新的创造,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民族运会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张灵还多次到全国各地为国外友人做花毽表演,将花毽传到国外。 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曾在1979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张玉宽,不但教自己的孩子踢毽,还教别人的孩子,甚至比他年龄大很多的人踢毽。他不间断地利用业余时间在丰台区大红门二小、时光小学、朝阳区小红门中心小学、昌平区实验小学、大兴区五小等500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周末又在东单教人踢毽。为此,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张玉宽已经骑坏了三辆摩托车了,可是他从无怨言。2000年张玉宽还被北京体育局评为全民健身明星。
有人说,在张玉宽身上总能看到雷锋精神,不同的是雷锋为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张玉宽在为中国的花毽做好事,形式不同,精神都是那么难能可贵。这不,张玉宽又开始张罗起他的北京市首届小学生花毽精英赛来了。
|